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心得]東方文化傳統2-第一次看臺日韓就上手


一、台灣有哪些文化與觀念來自東方?哪些並非來自東方?為什麼?政治制度?社會階級?學校教育?家庭觀念?戀愛關係?生活習慣?....
告訴大家你的觀察吧,一起想想生活中哪些部分是東方文化的產物?

以台灣歷史的角度看文化與教育



荷蘭殖民文化(1624年至1662年)    
引進羅馬字拼音法、漢人移民文化。
1636年5月26日
荷蘭人在新港開辦了台灣史上第一所學校,這個學校不僅將宗教教育制度化,而且也引入西方的讀寫識字能力訓練。

漢人移民文化
台灣的節慶禮俗文化在此階段深深受來自中國的閩粵移民影響。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於此階段變成台灣三大節慶,而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 等中國傳統節日,在台灣民間也有漸趨發展相同或帶有特色的慶祝禮俗。此外,尚演進形成多項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等。

日治時期
1895年    
日本剛以台灣總督府接收統治台灣時,日本以西化為主的明治維新已屆33年。此種東西混種的明治文化,藉由統治台灣的台灣總督府,罕見的使用「以上至下」的國家機器方式,立刻對台灣文化造成不小的衝擊。也因此,在此階段的台灣文化,間接的連接西方文化與日本文化。不但如此,更經由一些西洋器物制度引進,讓洋化風俗導入台灣,並讓台灣進入近代的開始。
日本於台灣現代化的過程中,確立了依法統治的規範,建構現代社會衛生、教育、交通等內部結構的改造,並讓台灣文化混雜了歐美文化及東方的亞洲文化。
1920年-1935年
台灣文化促生的力量達到歷史階段性的高峰,並經過台灣文化的新生力量,藉由文學藝術及社會運動確定了屬於這塊土地與人民的主體文化原型。
1936年
日本所轄台灣總督府推行的皇民化運動成為遏止台灣本土文化繼續發展的因素。包含1936年-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及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不但被強制輸入日本文化,也讓二戰期間的台灣文化發展停滯不前。

中華民國
1945年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因在此戰爭獲得勝利,因而取得台灣的統治權。在反共抗俄的反共主義下,台灣文化又再度受到壓抑,並連結以資本主義的文化價值。
1987年
台灣解嚴,台灣文化也漸以具有特色的「東方美學」主體,藉由世界交流融入整世界文化中,且發願成為亞太文化樞鈕。

台灣教育的現況成形於中華民國政府於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在之前,教育資源與體制則約承襲日治時期後期與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的綜合體制。直至今日,六年學制的國民小學和三年學制的國民中等學校教育對於中華民國的所有及齡國民是屬於義務的。而大約95%以上的國中畢業生會選擇進入三年學制的高級中等學校或高級職業學校繼續升學。而高中、大學、研究所等等的各級學校遴選,現今大都依舊有名稱不同的考試遴選方式。

價值判斷與社會習俗
文獻記載的台灣文化史,歷經:荷西、明鄭、清治、日治、中華民國等多朝統治,但因為移民族群分佈與佔領期間較冗長等因素,仍以中國文化為其文化構成主軸,台灣文化也因此成為中國文化移墾的邊疆地帶。即使於日本文化與美國文化大量進入台灣的今日,台灣民間的價值判斷與社會習俗仍大多以中國的儒家道德標準為主

美術
1950年     台灣畫壇主流以大陸來台的水墨畫家與日治時期的本土西畫家為主,繪畫技巧比較傳統。
1960年     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畫等風格,美術風格走向西化。
1970年     鄉土意識抬頭後,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
解嚴之後,美術界生態多元自由,風格也日益前衛

茶的文化
台灣喝茶的文化本受中國傳統的影響,不加任何調味,純以茶葉加熱水浸泡飲用。
後期漸漸受到歐美文化的影響,改變方式,加糖、奶精等等調味料調味飲用,且開始用冷水浸泡茶葉製作「冷泡茶」。





二、     日本的文化內容為何?有哪些重要的觀念?韓國的文化內容為何?有哪些重要的觀念?日本與韓國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共同之處為何?相異之處為何?為什麼?


日本
傳統節日:日本民族文化的縮影
在日本,每年的節日多達幾十個,從建國紀念日、憲法紀念日到各種各樣的祭,十分多采多姿,甚至所謂的現代派青年,也都在傳統節日中欣喜若狂的投入各種活動,在這些節日中,宗教差別似乎無足輕重,神道節日也好,基督教節日也罷,慶祝這些節日並不證明人們的宗教信仰,它們只不過是大眾習俗,幾乎所有日本人都共同擁有這種習俗,慶祝節日的人們身穿傳統民族服裝,簇擁著彩車和神輿遊行的情況還經常可見,說明傳統節日的影響仍根深蒂固。

花道:三位一體的智慧
最初的插花只是將花隨意的插入花瓶,它真正作為一門藝術,是從佛教傳入日本以後開始的,由於佛教的故鄉印度有著供花的習俗,因此隨著佛教的廣泛流傳,供花一事也在日本普及,從純宗教儀式擴展到給死者的遺像供花,並將能同時體現過去(結果實)、現在(開花)、未來(蓓蕾)的蓮花作為供花的首選材料,面對花草生命力不可思議之活動的敬畏和恐懼,以及試圖仿效那種力量的日本人的傳統心理,則為這種插花儀式提供了內在的基礎。隨著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與佛教相關的儀式及裝飾美術,也同時傳入日本。

茶道
獨步於世的藝術哲學大約在七世紀末或八世紀初,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同時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帶回日本。不過,品茶只限於寺院內,並未推廣到民間。茶由中國傳入日本,作為日本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茶道,就是從中國的飲茶習俗演化而成的,根據大量文獻記載,早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的老子就已提倡金液之禮,這種金液之禮就是一種飲茶儀式,後來中國將其簡化為沏茶,並將這種習俗保存至今,然而,飲茶在日本卻不斷得到深究,並成為一種道。

溫泉和沐浴文化     
日本是一個火山頗多的國家,因此火山的產物──溫泉隨處可見,日本人很早就懂得了溫泉能夠治病的道理,因此,溫泉的醫療價值很早就獲得重視和研究。據說在江戶時代初期,日本科學家後藤良山和他的弟子香川修庵能夠根據溫泉的熱度、色味以及入浴後是否會生瘡,判斷溫泉的效用,溫泉是日本沐浴文化的支點和出發點,是日本文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對日本人來說,溫泉不僅能治療生理上的疾病,而且能治療心理上的疾病,不僅能洗去身上的污垢,而且能洗去精神上的苦悶,使人反璞歸真,還能交流各種信息,使沐浴成為一種文化,無疑是日本民族智慧的表現。

天皇制:民族認同的傑作  
地位的等級差別,趨向對於某個特定活動給予最高敬意的思想傾向,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在1945年日本戰敗以前,天皇崇拜一直是日本最強有力的信仰形式,甚至在這以後,天皇作為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仍然有其特殊地位。日本人不僅在著力維護萬世一系的天皇制這一政治傳統方面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思路,而且在天皇崇拜與神國觀念或國家主義的結合方面,也表現出一種不凡的智慧,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日本國歌,國歌是喚起民族精神,激發民族認同感的重要手段,日本國歌「君之代」,一開始就已吾皇聖明,澤被萬載的歌詞和莊嚴肅穆的旋律,使日本國民在天皇崇拜觀指導下,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民族認同感。

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傳統戲劇的一種,從民間藝能「風流」演變而成,由出雲地方出身的阿國,於一六零三年在京都創立。由於將過去非公認的女性歌舞加進了天主教徒風俗,時人覺得新奇,故稱之謂「傾奇踊」,因「傾奇」發音為「KABUKI」,後人便音譯成「歌舞伎」,所以有人把歌舞伎介釋為茶館裏的舞妓,只是從文字上的推測而已。一六二九年,當時政府曾以風化罪名禁演歌舞伎,其後政府規定歌舞伎可以復活,但只能演「物真似狂言」(模仿狂言),從過去以出賣色相為主變成以劇情為主。以往一場到底的形式,也改成拉幕式的多幕劇,劇情更向現實主義方向發展。不久又將日本民俗花道搬上舞台,同時引進西洋演劇的旋轉舞台,歌舞伎得到公認,正式成了日本傳統戲劇。

和 服
和服是日本傳統的民族服裝。因為日本人口中的 90%以上,都屬於"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語中,它又叫做"著物"。和服是仿照中國隋唐服式改制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也把唐服帶回日本,當時日本遣唐使團來到中國,受到唐王的接見,獲贈大量朝服。這批服飾光彩奪目,在日本大受歡迎,當時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舉國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樣的服裝。日本一度盛行"唐風"服裝。以後雖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中國古代服裝的某些特色。 

相 撲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

櫻 花 時 節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這個國家遍植櫻花。

壽 司 
壽司是以生魚片、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後食用的一種食物。壽司的種類很多,不下數百種,各地區的壽司也有不同的特點。

日 本 料 理
"日本料理",字面的含義就是把料配好的意思。日本料理是一種極其講究形與色,極工盛器,配合食物,造型美侖美奐,日本料理在每個季節在大自然中尋求合乎時令的美味,烹飪時務求呈現原料的天然鮮味,這便是日本料理的特點。

韓國
家庭生活
韓國的傳統家庭通常是一家 3~4 代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大家族,因爲喜歡家族人丁旺盛是當時韓國的風俗習慣。
但伴隨著 20 世紀 6、70 年代産業化、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及人口控制政策的確立,大家族式的傳統文化逐漸消失。到 1980 年,每戶人家的子女數減少爲 1 人 2 人。
但重男輕女的思想至今仍有跡可尋,如長男爲重、兒子爲重。爲了破除這種思想,政府立法規定男女在遺産繼承上享有平等的權利。 如今的韓國年輕人幾乎都從大家 制度下解放出來,單獨建立自己的小家庭。現在韓國的家庭形態主要是以夫妻爲中心的小家庭。

姓名
韓國人的姓氏以金(21%)、李(14%)、朴(8%)、崔、鄭、張、韓、林爲最多,姓名多由姓氏及雙音節名字構成。韓國婦女婚後並不隨夫姓,但子女須隨父姓。

婚姻
婚姻對韓國人來說是人生中的一大重要儀式。雖然有統計顯示近代韓國的離婚率激增,但離婚對當事人及雙方各自的家人來說還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韓國現在的婚禮方式和以往有所不同: 身著白色婚紗的新娘和身著燕尾服的新郎在婚禮廳或教堂按西方儀式舉辦典禮後,再轉移到名爲“幣帛室”的房間,換上華麗的傳統婚禮服飾進行傳統的結婚。

祭祖(祭拜先祖)
在韓國人的傳統信仰裏,人死後是有靈魂存在的。因此,除先祖的忌辰外,每逢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慶日,子孫後代都會通過祭拜來召喚先祖的靈魂。韓國人相信憑藉這種 的儀式能和逝去的親人再次相聚,並藉此祈願得到先祖在天之靈的庇祐。

暖炕(ondol)
韓國住宅設計最具代表性的特徵是[Ondol]式的暖炕。原本是利用廚房或屋外設置的灶爐燒柴産生的熱氣通過房屋底下的管道而烘暖整個房 。
[Ondol]式的暖炕,冬暖夏涼,有益於健康。因此現代化城市的高級公寓或建築中,依然使用現代化暖氣設備傳熱的[Ondol]式的暖炕。

語言
朝鮮語一般被認為是孤立語言,也有人認為其屬於阿爾泰語的分支。朝鮮民族在15世紀前以漢字為書寫工具。朝鮮王朝世宗大王命人創造出諺文後,諺文逐步成為朝鮮人的書寫工具。

建築
朝鮮傳統建築講究對地形的選擇,協調,一般依山朝南而建。傳統民居稱為韓屋,使用一種叫溫突的地板供熱系統供熱。建築用料隨房主的富裕程度而又所不同,主要有木頭石頭粘土稻草

韓國飲食
主條目:韓國料理
韓國歷史上曾是農業國,自古就以大米爲主食。現在的韓國料理包括各種蔬菜和肉類、海鮮類等,而泡菜(發酵辣白菜)、海鮮醬(醃魚類)、味噌醬(發酵豆類製品)等發酵 則成爲韓國最具代表性同時也具有豐富營養價值的 。韓國餐桌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的料理一次上齊。根據傳統,小菜的數量依不同層次從較少的 3 碟到爲皇帝準備的 12 碟不等。而餐桌的擺放、佈置也隨料理的種類有很大的不同。因韓國人對形式的重視,餐桌擺設禮儀也有了極大的發展。此外,同鄰近的中國、日本相比,湯匙在韓國的使用頻率更高,尤其當餐桌上出現湯的時候。

韓國傳統服裝
主條目:韓服
朝鮮半島的傳統服飾是韓服,受到中國傳統服裝漢服的影響。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式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 ,端莊閑雅。如今,大部分 以習慣穿著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中秋節等節慶日,或舉行婚禮時,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女性的韓服是短上衣(jeogori)搭配優雅的長裙(chima);男性則是短褂搭配長褲,而以細帶(daenim)縛住寬大的褲腳。上衣,長裙的顔色五彩繽紛,有的甚至加刺明豔華麗的錦繡。

韓國傳統住房
傳統韓式住宅從三國時期(西元前 57 年~668 年)到朝鮮王朝(1392~1910 年)後期一直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在某些方面略加改進,以適應北部寒冷和南部溫暖的不同氣候。建造傳統風格住宅的主要材料是泥土和木頭。泥土 內和室外的熱氣隔開。房頂所用黑色瓦片是用泥 的。通常是紅色。而且,韓式住宅的框架不用釘子而只靠木樁支撐而成。

茶文化
茶文化隨佛教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朝鮮半島的茶分為甜,酸,鹹,苦和辛五味。茶文化從中國的傳入,也推動力韓國茶禮的發展。

競技運動
朝鮮半島男性的傳統體育運動主要包括韓式摔跤、 跆拳、跆拳道等。傳統的女性體育運動主要是盪鞦韆和踏板舞。

宗教信仰
主條目:朝鮮薩滿教和朝鮮佛教
朝鮮半島最初的原始宗教是薩滿教。隨著朝鮮半島與中國的交往,佛教和儒教後來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佛教在高麗王朝時期曾紅極一時。但在朝鮮王朝時期,佛教曾受到限制。 佛教寺院和佛教徒只能在鄉村存在,不許在城市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儒家思想成為朝鮮半島的國家理念。直到現在儒家思想對朝鮮半島還有著深厚的影響,尊敬長輩的儒家思想依然是朝鮮半島家庭的重要部分。長期以來,這些宗教信仰在朝鮮半島一直和平共存。

韓國與日本文化異同

飲食
對於口味來講,韓國因氣候寒冷,而常以重口味來保存食物,以利於過冬。日本則是以清淡路線來呈現,不油不膩。

傳統衣著
韓服與和服都可以在節慶或正式場合上穿著。韓服能夠修飾體型、和服穿起來的感覺讓人有種高貴氣質。

傳統住房
由於兩國的氣候差異不同,韓屋主要是以取暖和抵禦酷暑為主。日式傳統住房則是為了因應多雨的氣候加以設計出排水功能為主的。





資料來源
台灣文化史
台灣教育史
日本的文化
韓國的文化
日本韓國文化異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